第1309节 北华在1943年的对德军援计划(免费章节)
0条章评
第1309节 北华在1943年的对德军援计划(免费章节)
本章节内容是读者朋友李建业先生撰写的,在此深表感谢,也向诸多的跟李建业先生一样向本人提供了很多构思、灵感、相关技术知识等的读者朋友深表感谢,衷心地谢谢你们。
苏联战争自爆发于1941年夏,截至眼下的1942年冬已持续一年半,北华虽一直没有直接下场参战,但给予了德国相当大规模的军事援助,在1942年这一年,北华累计向德国援助了3000辆以上的新型豺式坦克即豺乙,这一数字占1942年德国坦克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还不算其它的、数量同样巨大的各种军用物资等,但德国在1942年仍未能击败苏联,北华总部必须在1943年展开新一轮的援德计划,跟1942年的援德计划相比,北华总部开始从“授人以鱼”转为“授人以渔”。
1.1总述
简单地说,1943年北华的援德方针是利用以乌克兰为主的德国在苏联境内的占领区的工业生产设施、工人劳动力和原材料等,为苏联战场上的德军、德国各仆从国的军队、德国新的各东欧仆从国的军队(乌克兰军队、波罗的海三国军队等)供给坦克装甲车辆等,节约北华远洋航运的运力和巨大的损耗,毕竟,且不论这些重装备对北华军来说也是极有价值的,北华长期维持如此巨大的坦克生产量、尤其是进入1943年,豺式坦克(四号坦克)终究是弊大于利,北华为援助德国而保持额外的大量军工生产确实划不来,加上欧洲那边潜力巨大,完全可就地取材大展身手。
1.2实际工业基础
首先,北华对德国本土那边是干涉不了的,北华无权干涉德国本土就像德国无权干涉北华本土一样,只能在旁提点建议,甚至有时候连建议都不好随便插嘴,毕竟花的不是北华的钱,但关于乌克兰和东线是可以的,毕竟北华已深度介入东线和乌克兰,对当地知根知底。这时,在德国本土、苏联战场和北华本土奔走一年的鄙人(书中的李建业的角色)就要站出来了,为汉帅和元首牵线搭桥,提出“三角军援”方案。
在坦克及其衍生品上,乌克兰是个巨大的工业宝库。为什么这么说呢?苏联在东欧的兵工厂、军工业等不是已经被俄国人全部搬迁到乌拉尔了吗?非也。巴巴罗萨行动前,苏联最大的T-34生产工厂是位于乌克兰哈尔科夫的183工厂,有全苏联首屈一指的机械设备和工人,比较重要的子系统供应商还有马里乌波尔的伊里奇工厂,生产炮塔、装甲钢、履带等——顺带一提,该厂现被苏俄修复后又全速运转了——伊久姆的光学设备工厂等,各种工业原材料就更不必说了,克里沃罗格的铁矿石,顿涅茨盆地的煤,尼波科尔的锰,扎波罗热的钢铁、铜和镍、基洛沃格勒的冶金厂...扎波罗热更有著名的第聂伯河大坝发电站,原先历史上的1941年被苏军破坏过,1943年初被德国人修复完毕,为整个西乌克兰的工业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苏联唯一能与183厂背后的工业力量抗衡的,只有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后来的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工厂,该厂以KV坦克著称,以及乌拉尔下塔吉尔183厂,该厂以T-34坦克著称。
当然,德国人没能得到KV坦克生产线,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跑路很快,早在8月底被德军彻底封锁前就溜出包围圈搬迁到乌拉尔了,问题是183厂没有成功逃脱,可以这么说,由于前线对T-34的急切需求,斯大林和苏联国防委员会一直迟迟不愿提前下令183厂搬迁东撤,毕竟前线极度紧急,少一辆坦克就意味着少一分胜算,在德军的基辅大包围圈合上的那一刻(1941年9月14日),苏联高层们立马下令疏散183厂,但,太迟了,从命令下达到最后一列火车驶出哈尔科夫,才一个月多一点。这么点时间哪里够用,所以除了部分机器设备以外,只有约10%的工人、约20%的技术骨干和一小部分的T-34零部件等被成功转移,其余的都留在了哈尔科夫,成了德军的战利品。
有现成的东西不用是傻蛋,原先历史上哈尔科夫被德军占领期间一直为前线德军提供坦克装甲车零部件、维修工作等,军工生产根本没停过,从1941年10月德军占领哈尔科夫,到1943年8月苏军收复哈尔科夫,近两年里,哈尔科夫一直是东线德军最重要的技术重镇。
1.3为什么不直接仿制T-34?
为什么德军不生产T-34自用呢?至于德国本土仿制T-34的话就不用提了,任何有工业体系的国家都不会这么干。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工业系统的独一无二性,T-34这样的一款在苏联内部也是全新的车辆(1941年)对德国来说就是另一个世界的产物,原样仿制就是各种瓶颈期外加水土不服,战争中最宝贵、最重要的就是时间,真有这个精力,先取长补短,再根据自己的工业体系整出一种适配自身体系的车辆是最现实的选择,尤其要考虑到,德国人要的是一种取代Ⅲ/Ⅳ号坦克的全新车辆,至少30吨起步,原样仿制T-34作为制式坦克的风险实在太大,这与捷克的38(t)坦克完全是两码事,后者的重量仅不到10吨,定位与20吨以上的Ⅲ/Ⅳ不同,是补充编制用的。德国人怎么可能会用原样仿制的T-34来替代所有的Ⅲ/Ⅳ号呢?不光是民族自尊的问题,从根本上也说不通。
第二,原先历史上德国人对占领区的横征暴敛,尤其是掠夺乌克兰的人力资源和粮食,活生生地把乌克兰人对入侵德军的中立友好态度推向了反面,留在乌克兰的技术骨干和工人这种有一点资产的人更是态度消极,不肯配合。对坦克这种大型系统性工程来说,只要一个地方有问题,整体上就是跛脚货,尤其是德国军队和武器局惯例,对武器质量要求极其严格,没有下定决心重建乌克兰的坦克工业。要知道,原先历史上1943年初刚出厂上战场的黑豹坦克就发生过这种事,接收新车的德军官兵们发现发动机里有钢条等杂物,德国境内的外籍劳工们消极怠工甚至搞破坏的现象一直没停止,乌克兰这种原先历史上德三食物链底层更是千防万防的对象。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德国人占领乌克兰不到两年,而在柏林方面本来的计划中,东线战事在几个月内就会结束,哪怕到1942年也是乐观不减,直到1942年10月底,陆军总参谋长都坚信对面的苏军会马上崩溃掉。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自然没有动力重振占领区后方工业生产供应前线,因为很快连整个东欧都是自己的,到那时候,英国预计会马上求和,战争将划上句号,干嘛还要费心费力、吃力不讨好地在占领区搞生产?本土的产出足够用了。
但随着1942年夏季攻势的失败,德国对苏联的战争不可避免地长期化了,北华又不能大刀阔斧地整顿德国的本土军事工业,德国中枢的萎靡不振更使东线德军前途渺茫,且北华在1942年的援助已证明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北华也有自己的大事,要尽可能地集中资源到海空力量建设上对战美国,淘汰30年代的陆军旧装备,实在没心力像美国一样散财童子般地持续大力援德。这样一来,在乌克兰这一宝地建立供应苏联战场前线的重工业基地就是上上之选了,一味的输血不如令其自身造血。
2.1北华的大礼
德国的军工业有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产能太少了,根本不够前线使用,原因其一是德国高层们内部的权力倾轧,其二是总动员太迟,其三是盟军战略轰炸破坏,其四是一切只能靠自己、没有外援,什么都要自己生产。有北华的支持就不一样了,首先,商震将军的努力和北华(对德国)的压力使乌克兰上下归心,这个是人和,最重要的因素,技术骨干和工人们又是“统战价值”巨大的那类人,其实只要分田分地严格按规定执行就行,人心都是肉长的,工人们知道谁对他们好,1942年德军南线夏季攻势虽然失利,但不是毫无意义的,其中之一,它为新生的乌克兰国提供了安全的环境,一年的粮食耕种和收割都在安稳环境下进行,除了乌克兰东北部的部分地区——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注意无论是原先历史上还是本书故事线,这次战役中,哈尔科夫都没有易手——直到1942年5月才尘埃落定,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处于德军的稳定控制下,1941年底至1942年春的组织分地刚好赶上春播和秋收,自己的田地自己种,一部分上交,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分田分地的威力不必多说。顺带一提,粮食一入仓,意味着俄国人再也回不来了,乌克兰人心已定,联想一下解放战争是什么情况。
其次,T-34底盘潜力不低,这个无需多言,而且纯正的德军当然是用过T-34的,甚至党卫军帝国师在1943年上半年都有1个连的T-34,曾参加过库尔斯克战役,yy元首嫌弃“劣等人”的装备就是纯刻板印象了,实际上,德军积极应用缴获的大批苏联装备早在1941年夏秋就开始了,虽然由于缺乏维修备件,坦克这类复杂装备一般只作为辅助车辆,或是扔给后方二线部队使用,德军高层们也是口嫌体正直的,除了坦克,东线德军早就在广泛地使用各种苏式装备,火炮这种重武器基本上是拿来即用,甚至,为苏式火炮的弹药供应,还专门在国内开了炮弹生产线,超乎想象的是,一直到1944年,元首都亲自询问施佩尔有关苏式76毫米野战炮和122毫米榴弹炮的改装情况。
2.2乌克兰建厂对辽德的利害关系
有了用T-34底盘的突击炮/坦克歼击车/自行火炮,最重要的作用,德国本土的Ⅲ号坦克生产线可以彻底地停掉了。需要注意的是,之前鄙人的文章里曾提到过,Ⅲ号和Ⅳ号耗费的资源和人工几乎是等同的,尤其是从上游子供应商的角度,这俩根本没差别。意味着少生产一辆Ⅲ号突击炮几乎等同于多生产一辆Ⅳ号坦克。停掉Ⅲ号突击炮生产线以增加Ⅳ号坦克的生产,或者利用T-34底盘突击炮争取的时间差,将Ⅲ号和Ⅳ号生产线都改造转产黑豹坦克,哪个方案都是更加的选择。
文中故事里的德国人大半会选择混合方案,先停了Ⅲ号突击炮生产线以改成黑豹坦克生产线,暂时不动Ⅳ号坦克生产线,等黑豹生产线扩到一定程度就停掉Ⅳ号坦克生产,因为工业不是游戏,不会按钮一摁就立马转变,需要时间和资源,反应没那么快。要知道,原先历史上的1943年开始,为前线对装甲支援车辆的无底洞需求,Ⅲ号突击炮生产线急速扩大,不仅等价吞并了Ⅳ号的资源,更是把预定生产黑豹坦克的一个工厂(德马格)给吞了,步兵、炮兵、装甲兵间的权力争夺更是加剧了资源不均的矛盾,导致步兵既没有多少装甲车辆支援,装甲兵的坦克也是很难补充。德国人后来意识到自己掉进坑里了,“追猎者”驱逐战车就是试图逃出大坑的一次尝试,但直到战败都没有成功。
从长远来看,北华军援提供给德国的豺式坦克(Ⅳ号坦克)是1937年就开始生产的“古董坦克”,性能和可生产性都毫无疑问地劣于德国黑豹/北华豹式(没错,哪怕是45吨重的德国黑豹坦克,其造价和工时也不比Ⅳ号坦克高到哪里去),在北华也属于将要淘汰的类型,为支援德国,保持豺式生产线运行是很不值当的,哪怕改造成自行火炮/突击炮,也与北华陆军正全力铺开换装的豹式坦克的底盘不是一个体系,生产层面上,豺式坦克25吨,豹式坦克34吨,两者消耗的资源差距并不是很大。生产豺式坦克底盘的变形车辆正变得越来越不划算,早点停对大家都好。用乌克兰工厂生产突击炮,无论是对德国还是北华都是大好事。
为什么支援步兵这么重要?德国为此而不惜无限地扩大效能不如坦克的Ⅲ号突击炮生产线?因为就是很重要,二战的一大趋势就是步兵能得到的装甲支援比例越来越高。以苏军为例,1944年巴格拉季昂行动前夕,只有约40%的坦克是隶属于坦克军/坦克集团军,遂行独立的装甲作战任务,其余约60%分布在独立坦克营/坦克团/坦克旅/机械化军,支援步兵的突破作战。纯步兵的作战效能下限不高,但反过来说,提高步兵战斗力很容易,因为纯粹的装甲部队对冲,尤其到二战后期,大家都练出来了,很难起到二战初期那种摧枯拉朽的效果,哪怕精锐的虎豹装甲营组队,面对数倍的T-34/76也是犯怵的,自己会被慢慢磨光,而己方步兵强劲有力、对面步兵羸弱不堪的话,就能起到田忌赛马的功效。二战后期的苏军号称“钢铁洪流”,其实对德军装甲部队来说,更具威胁的是苏军步兵,因为己方步兵太弱了,装甲部队再强也独木难支,对面苏军一个步兵突击,就能逼退好不容易收复阵地的德军装甲部队。
给步兵配发坦克自然是上上之选,当然,在二战时是难以做到的,退而求其次就组成独立单位,由上级分配使用,临时配属某个师或者军。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装甲营就是这样用的,所以,跟虎式打交道最多的反而不是装甲兵,而是不起眼的步兵。
2.3乌克兰该生产制造什么?
另一个问题来了,要不要原样制造带炮塔的T-34坦克呢?答案是没必要。第一,T-34/76的炮塔在各国中型坦克中也属于最恶劣的那一档,30年代设计遗存的双人炮塔,人机功效极差,车长要负责瞄准开炮,想象一下就多么绝望。实际上,1940年T-34将要正式量产前,苏联人就在琢磨着改进型的事了,因为他们自己完全清楚现有的T-34设计有多糟糕;第二,炮塔制造起来很麻烦,尤其是炮塔座圈的加工,这需要专门的车床设备,没有的话就很麻烦,假设俄国人没有全部带走,但对批量生产来说是未知数。炮塔需要的滚珠轴承是第二个麻烦之处,德国本土主要集中在施韦因富特一城,盟军自然也知道,轰炸没少过,供应很不稳定,就连正牌的德国坦克都用不上,轮得到乌克兰产的坦克用?做梦吧!第三,乌克兰产的炮塔型的T-34坦克不说百分百,九成九会和苏军用的T-34混淆,就前线德军的尿性,误击事件少不了,所以还是别用了。
不用炮塔型坦克不意味着世界末日,无炮塔的自行火炮、突击炮、坦克歼击车一样香,原先历史上1943年T-34底盘的现成方案就是SU-85/SU-122了,SU-122早在1942年12月就在俄国境内生产了,还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SU-85时间晚一些,8个月后才生产。当然,乌克兰方面不可能原样复刻,分析一下哪些能拿来用,哪些不能。
2.3.1火力
首先,火炮肯定是重点考虑的,德国没有缴获那么多的85毫米高射炮,乌克兰版SU-85肯定不能用85毫米火炮,不过,缴获的122毫米榴弹炮可接着用于乌克兰版SU-122,因为122毫米榴弹炮的缴获数量非常多,德国为此而也专门建了弹药生产线,更妙的是,比德国自产的装备105毫米口径榴弹炮的Ⅲ号突击榴弹炮更具有威力,用于支援步兵极为合适。122毫米榴弹炮数量不够的话,就换成德国自己的105毫米榴弹炮,从德国本土运来炮管和炮架即可在哈尔科夫厂总装了,105毫米榴弹炮更容易安装,弹药更是绰绰有余,毕竟105毫米榴弹炮是德军的制式现役装备。总之一句话,105/122毫米榴弹炮都是支援步兵的上上之选。
85毫米火炮换成什么呢?也很明确,北华/德国的48倍径75毫米火炮,和德国改造的51倍径76毫米火炮,后者是缴获的苏联野炮改造后的产物,适配德国75毫米的反坦克炮药筒,弹头是专门设计过的。这里特别说明一点,原先历史上德国由于一切得靠自己,必须后方有什么前线用什么,什么先出就立马投产,75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PaK40就是最早的产物,1941年底定型后火速投产,但这玩意儿是纯粹的反坦克炮,不仅火炮后坐距离很长,整装炮弹的长度也十分惊人,不适合在空间狭窄的坦克里操作。为此,在1942年2月设计、性能类似的坦克炮KwK40/StuK40就专门进行过优化,适合装在战车内,但与反坦克炮就没多大的关系了,只有身管膛线部分一致,并不能通用弹药。1942年6月,75毫米车载版的火炮又做了一次改进,加长至48倍径、改进膛线以简化生产,这款就是北华正在使用的75毫米L/48火炮,当然,故事中北华提早两年半就拿出来了。这下彻底地和46倍径反坦克炮没有共同点了。至于为什么不统一型号?前线如火如荼,旧版的75毫米L/46反坦克炮已经在前线作战了,改生产线会降低产量,让前线的炮没有炮弹可用,为什么要改?所以就将就下去了。编程中所谓“屎山”代码,程序员对其恨之入骨但不会动,现实生产活动与之类似。
故事中就简单了,北华的48倍径75毫米坦克炮本身就有克虏伯和莱茵金属的专家们参与设计,而且早在德国人急匆匆地亡羊补牢之前,北华就开始生产了,直接反哺回德国了,让48倍径75毫米炮一统德国生产线,不再有75毫米/L46和75毫米/L48这两种性能相差无几却完全不能通用的存在。
75毫米/L48火炮的底子虽不如85毫米火炮的,但在原先历史上就足够在正常交战距离击毁苏联的T-34/76了,虽然对付T-34/85比较吃力(主要因为原先历史上苏联坦克的生产质量回升,外加炮弹种类相性不好),但不是束手无策的,目标进入800米以内也能打一打。故事中,德国得到不少北华支援的75毫米口径钝头穿甲弹,哪怕T-34装甲钢质量上佳也是闭眼就打。不过,德国人对此不太感冒,因为1942年的战事证明德国最常用的75毫米口径被帽穿甲弹就能闭眼打T-34了,北华的钝头弹没有炸药,后效一般。当然,1943年起,T-34质量回升,钝头弹的价值直线上升,此乃后话。
既然是突击炮,高爆弹的火力必不可少,这方面不用担心,实际上苏联85毫米火炮的高爆弹威力并不是该口径应有的水平,因为直接沿用的高射炮弹药,懒得改,炸药装填少了。当然,具体情况得具体分析,85毫米火炮的高爆弹威力还是比75/76.2毫米口径强上一些的,不过,天外有天,口径差不多的德国88毫米、美国90毫米高射炮的榴弹都装填了更多炸药,真正地拉开了与75/76.2毫米口径的差距。德军这边的75毫米火炮高爆弹的威力已足以满足常规需求,如果不够的话,还有105/122毫米榴弹炮补足。德军的Ⅲ号突击炮就是这么玩的,75毫米口径火炮作为主力,105毫米口径榴弹炮作为辅助。美军1944年起也是这么玩,M4谢尔曼坦克部队里,75/76毫米火炮是主力,还有一些105毫米榴弹炮辅助。
2.3.2防护力
防护方面,多亏完好获得了马里乌波尔伊里奇工厂,提供了全套的苏联装甲钢配方和生产设备,因此,苏联装甲钢样式任北华选择。实际上,北华虎豹使用的装甲钢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苏联配方,在量产时正式使用,效果好得不行,德国人还是自己搞自己的,这就显得故步自封。这事在法国求和时亦有记载,北华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工业生产经验包,德国就不怎么感冒,结果北华厚积薄发,逐步赶超了自己的德国老师。
切回正题,新式突击炮的装甲钢主要有两种,正面战斗室使用的型号为——42CM轧制装甲钢(这里的CM不是厘米的意思),它也是著名的KV-1坦克同款装甲钢,此钢的性能在大部分情况下要略逊于德国最好的轧制装甲钢——PP793(虎式使用的装甲钢),但非常成熟,便于大规模量产,而且由于主要采用大倾斜布置设计,能充分发挥此钢的中硬度特性,比T-34装甲钢的原料——8C好不知道多少倍。8C型不仅是高硬度钢,大倾角布置会削弱防护,而且装甲板的厚度一大就容易出问题,其余的部位就选用8C装甲钢了,这玩意虽然大倾角防护力不太行,但小倾角防护力极其出众,这么说吧,面对小口径的30毫米口径“金币弹”(次口径钨芯穿甲弹),45毫米厚、30度放置的8C装甲钢的防护力能等同于75毫米/30度中硬度的42CM,也就是KV-1车体的正面防护。
新式突击炮的车体战斗室前上装甲板厚度75毫米,50度的倾角,车体前下部厚度45毫米,55度的倾角,火炮防盾为铸造,75毫米厚“猪头”形状(Ⅲ号突击炮G型与之同款,德国人参与设计),侧面战斗室45毫米厚,倾角20度,侧面车体也为45毫米厚,但是垂直布置。这个装甲防护是什么水平?简单来说,正面防护75毫米的厚度50°倾角,1943年的苏军最常见的45毫米和76毫米火炮就跟小孩一样软弱无力,甚至就连库宾卡的“打虎英雄”——85毫米火炮都只能在500米内试试,著名的“57神针”——57毫米反坦克炮也是贴脸都打不穿它。当然,库宾卡试验里最强力的英雄——122毫米军属野战加农炮,打这玩意儿自然是摧枯拉朽,毕竟黑豹坦克引以为傲的85毫米/55°首上都被122毫米加农炮在2km外一炮轰烂,但面对苏军最多的坦克/反坦克火炮,这东西的装甲防护力足够用了。能见到122毫米加农炮,那是车组运气好。
侧面虽然薄了,但面对苏军步兵们手中最多的45毫米“小炮”攻击非常可靠,比德国黑豹坦克的侧面好多了,不接近到500米是无法击穿的,哪怕使用次口径钨芯穿甲弹也得到1km内,以上距离都是正对侧面的距离,在实战中很难保证。面对更容易见到的、满天飞的苏军反坦克枪,能完全免疫,哪怕是BS-41钨芯子弹也不能击穿,这就是高硬度钢的奥义——专克小口径弹丸。说起来,新式突击炮对比德国人手头上的一众坦克突击炮,在防护上碾压其中大部分,也就虎豹能有一些优势,但都没有彻底的优势。
防护方面,有一个T-34家族的隐藏优势——十分便于生产。因为除了正面上部的装甲板厚75毫米,用了42CM型,其余主要部分都用的是8C型装甲钢而且相当整齐划一,只有45毫米/20毫米两种厚度的装甲板。工厂只需要制造这两种厚度的板子,然后切割至需要形状再焊接起来即可,由于板子厚度不大,形状也不复杂,焊接起来十分便利,因为在设计之初,新型突击炮意在最大程度地简化结构以便于大规模生产。由马里乌波尔提供42CM/8C两种装甲板,运至扎波罗热进行加工,焊接所需的电力就近可以提供,装甲板热加工所需的优质煤在不远的顿涅茨盆地。
2.3.3机动性
机动性方面,只能说大有可为了。首先是著名的V-2柴油机,乌克兰境内自然具备批量生产的绝大部分条件,最主要是缺少铝合金,最后的发动机成品会更重,导致车辆偏重一点,但不是没有好处,铸铁制发动机的寿命更长,这方面可邀请V-2的老东家之一——宝马公司进行改进,奔驰公司的柴油机广泛地应用于潜艇,一样是受邀方,还有奥地利的斯太尔公司,柴油机技术也是有目共睹。多方发力,使之更适应三方联合的生产情况。V-2大家族的繁荣昌盛有目共睹。说个预告,战后新生的海外北华集团也相当需要这一款发动机供应。
T-34的老款四挡变速箱就是依托答份,换!苏联人也早有解决方案,1940年受从德国购入的Ⅲ号坦克的影响,1941年初就有新式变速箱准备投入生产了,但由于巴巴罗萨行动爆发胎死腹中。不过,苏联人都忍不下去依托苟史的变速箱,在1943年全面给T-34更换成5挡变速箱,也是1941年的方案,效果杠杠的,“用锤子换挡”的事情不说再也没有发生,也减少了很多,方便操作、培训等,各个方面都是很好的选择。继承苏联工业精华的乌克兰自然有这款5挡变速箱的设计资料,将其原样复刻即可,而且不会占用黑豹/豹式的变速箱,这一点很重要,毕竟突击炮的生产优先级次于德国/北华本土生产的坦克,不能占用坦克的资源。
还有“臭名昭著”的克里斯蒂悬挂,这东西也是30年代的明星,但40年代还在原封不动使用这玩意的苏联人就是纯煞笔,不仅缓冲性能一般,更大量占用车内本就拮据的空间,换!直接用北华豹式坦克的扭杆悬挂,德国黑豹坦克的悬挂经简单修改也能使用,不用担心供应不上,因为北华正全力扩大豹式生产线,子部件的生产也没落下,包括扭杆悬挂。
悬挂换成扭杆的一大好处就是车内空间能进一步地增大,方便内部规划,最关键的是,德国人心心念念、日思夜想的炮弹储存数量可以进一步地提高了,也为日后换装更大的火炮提供基础,但作为突击炮,暂时没必要换更强的火炮,新式突击炮的目的主要在于顶替Ⅲ号突击炮的生态位,突击炮火炮的反装甲需求是在坦克之后的,不要反客为主。当然,不是说突击炮不用反坦克,只是说不要为更强的火力而耽误了生产。及时出现和足够的数量,正是世界大战的制胜秘诀之一,显然,德国人没有明白这一点,或者说,明白了也没用,德国的犯错空间太少,怎么走都是错的。
新式突击炮跟北华豹式坦克一样,6对中直径负重轮3对拖带轮,由北华本土起运组装。
无线电台自然从原配的9R型换成德国货FuG15/16,很自然的操作,德国的无线电质量更好,而且可以从德国本土就近供应。
新式突击炮依然是后置变速箱后置主动轮,和T-34一致。乘员4人——车长、驾驶员、炮手和装填手,装填手负责操作无线电台。与Ⅲ号突击炮一致,方便无缝衔接换装。
2.3.4外观和性能参数
新式突击炮的外观,车体和战斗室外壳基本等同于SU-85M。当然,火炮的口径和长度都小些。对比德国车的直观反映是,没有德国火炮惯常的炮口制退器,因为车内空间足够大,不需要制退器削弱后坐力,且炮口离地面比较近,有制退器的话,开一炮会掀起漫天的尘土,暴露自身,故去掉。侧面行走装置有点像Ⅲ号突击炮,但更大一些,履带更宽,与德国车的前驱不同,新突击炮是后驱动力。
差不多了,列一下技术参数:
型号:75-34式突击炮(75代指火炮口径,122同理,34代指T-34的坦克底盘)/ 122-34式突击炮。德国称为Sturmgeschuetz 43,缩写成Stug-43,Stug指突击炮,43既有1943年投产的意思,又有T-34倒装的意味。
车长(不包括火炮):6.1米;车宽:3米;车高:2.25米;
战斗全重:29.6吨/30.9吨(122毫米榴弹炮更重,因此全车重量加大);
火炮:40式75毫米突击火炮(75毫米 StuK 40 L/48),身管长度48倍径,备弹量87发/38式122毫米榴弹炮,备弹48发;副武器:两挺7.92毫米MG-34坦克机枪,分别为一挺火炮同轴机枪和一挺车顶遥控机枪,备弹量1200发。
-装甲布局-车体前装甲厚度-45毫米/55度;车体侧面装甲厚度-45毫米/0度;
车体后面装甲厚度-45毫米/45度;车体底部装甲厚度-20毫米/90度;
战斗室前装甲厚度-75毫米/50度;战斗室侧装甲厚度-45毫米/20度;
战斗室后装甲厚度-45毫米/42度;战斗室顶装甲厚度-20毫米/90度;
火炮防盾厚度-75毫米/猪头型;
-机动-发动机型号:V-2-Stug型12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500马力/每分钟1800转;
变速箱:5个前进挡,1个倒挡,后置后驱;
负重轮:6对双排非交错全钢负重轮,直径660毫米,内置橡胶减震器;
履带宽度:560毫米;最大持续公路速度:47千米/时;最大土路速度:24千米/时;
最大公路行程:280千米;最大越野行程:190千米;
油箱容积:420升,可加挂外挂油箱;无线电设备:FuG15/16。
2.4性能对比
对比原先历史上苏德同期装备:
首先,防护和机动等同于著名的SU-100(苏100,上文提到的SU-85M是该底盘换装85毫米炮的应急产品),火炮当然比不过,SU-100的火力(火炮动能)媲美著名的长88(88毫米 PaK 43 L/71),一些情况下能胜过长88,潜力十分巨大。目前辽德联盟军火库里,能压制100毫米火炮的除了长88,就剩下北华虎式坦克的主炮:105毫米坦克炮。当然,此时苏联的100毫米火炮八字还没一撇,1943年初开始研制,有点超时空贷款的意思。就1943-1944年的典型交战环境,75毫米的火炮足以应对绝大部分挑战,除了预期中未来将出现的苏联重型装甲车辆,但现在不用考虑那么多。换装更大威力的火炮会推迟生产时间,极其不利于战局,时间就是生命。
其次,对比刚投产(1942年12月)的Ⅲ号突击炮最终型号——G型,毫无疑问,除了吨位轻一点,75-34式全方位碾压,火力防护机动性无一例外,由于是辽德联合设计,Ⅲ号突击炮相比苏联坦克的软件优势——无线电和车长指挥塔,现在双方都是一样的,软件一样,硬件没一个比得过,甚至造得还没新式突击炮快,这还比个毛线。也是废话,Stug-43生来就是为了取代Ⅲ号突击炮的,没有金刚钻还敢揽瓷器活?笑话!
再次,对比刚开始设计(1942年9月,1944年1月投产)的Ⅳ号坦克歼击车,机动性是75/34式的全面胜利,白板Ⅳ号坦歼的机动性和Ⅲ号突击炮G型差不多,就这都比不过75/34式,更别提强化火力装甲后体重超标,成了跛脚货,外号“古德里安之鸭”。防护力就有说头了,总的来说,75/34式由于更合理的装甲布置而略胜一筹,Ⅳ号坦歼未加厚装甲是打不过75/34式的,加厚就各有千秋了,但Ⅳ号坦歼正面装甲形状复杂,焊缝太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防护力。75/34式的火力和白板Ⅳ号坦歼的一样,比不过升级后的Ⅳ号坦歼(装备75毫米 PaK 42 L/70),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75/34光是性能平衡就已经赢太多了,Ⅳ号坦歼怎么看都是权宜之计、过渡装备。
最后,对比差不多同时诞生的异地兄弟——SU-85(本来是在1943年8月开始量产的,故事里提早两三个月,想更早不可能,就算受到提早出现的虎豹刺激,爬科技树也需要铺垫),两者机动性一样,防护是75-34式强不少(正面防护赢太多了),火力光看火炮动能是SU-85牛逼,但奈何苏联炮弹拖后腿发挥不出应有性能,和75毫米 StuK 40 L/48拉不开实质性差距。所以综合来看,仍是75/34式压SU-85一头。
总之,一对一斗兽,对比打击苏联坦克车辆的效能,75-34式也就不如超模的德国黑豹坦克,比装备88毫米火炮的虎式还强,仔细一想这是必然结果,举一个例子,虎式的垂直装甲无法抵挡苏联85毫米火炮,专为克制虎式而生的IS-1正面对战就只能和75/34式拼个五五开。
2.5生产制造
生产数量,1943年3月刚好是北华援德一周年,那时,恰逢扎波罗热水电站修复之日,由于哈尔科夫离前线较近,比较危险,另外,扎波罗热是第聂伯河畔的交通枢纽和能源中心,便于生产,遂将得到的T-34生产线搬至扎波罗热配合马里乌波尔、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克里沃罗格等地的工厂和矿产以及北华和德国运来的子部件等开始全力生产。1943年3月起步,生产30辆,4月60辆,5月100辆,6月150辆,7月200辆,8月240辆,在9月突破300辆,10月350辆,11月达到最高峰400辆,之后保持不变。75毫米/122毫米火炮的生产比例为1辆122毫米榴弹炮型配3辆75毫米 L/48火炮型即3:1,122毫米榴弹炮的是增强火力支援型号,不需要多。
400辆的月产量是经过计算的,能保证东线的突击炮部队换装+补充损失+扩编的数量。1943年总产量为2230辆,按简单的战力折算,75/34式可折合一辆倾甲长炮管的豺式坦克,虽然突击炮没有炮塔是天生缺陷,但装甲和机动性都更强,能弥补一二。按照辽德相关协议,1943年3月1日-1944年2月29日,北华需提供3000辆豺式坦克,按照75-34式突击炮的预计产量,恰好满足。
3结论
新式突击炮——75/34式是辽德乌三方实用科技的精华,最大限度地平衡了性能。梳理一下时间线:
1942年3月,北华正式开始军援东线德军,同月底,受张学良委托,北华援德代表团团长和北华驻德全权代表团副团长李建业少将到访东线,考察东线和乌克兰工业情况。
1942年6月,德国本土开始生产从北华引进的75毫米 L/48火炮,至此突击炮/坦克炮/反坦克炮三者合而为一,极大便利了生产。
1942年6月28日,“蓝色行动”即1942年德军夏季攻势开始。
1942年6月29日,经过3个月的考察,李少将向辽德高层呈递了正式备忘录——利用乌克兰的工业设施和工人,北华和德国共同出资,为东线德军生产供给装甲车辆,暂定利用T-34坦克底盘。
1942年7月2日,张学良批复,同意该方案。德国方面由于东线攻势正酣,暂未回复。
1942年7月23日,李少将亲自前往转移到文尼察的新元首大本营,当面向希特勒呈递备忘录,希特勒本人非常赞同,但也直言,德国依靠“源源不断”的北华成品武器装备足以实现“在半年内结束”的东线战事,故而“暂时搁置”。李少将在向国内发送的报告中表示,本人拜访当日,希特勒刚与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大吵一顿,心情很糟糕,是导致希特勒迟迟不做出决定的重要原因。
1942年7月底,中央战线上爆发大规模装甲作战。为“蓝色行动”准备的装甲师部分北上增援,李少将权衡再三,考虑到南线运输条件不佳,遂决定将北华重装备主要调往中线,有力地支援了中央集团军群击退苏军大规模反攻。
1942年8月底,南线B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装甲前锋突进伏尔加河畔,此时由于战线延伸过度,北华装备已经入不敷出,8月31日,李少将再次建议希特勒在乌克兰重建坦克生产基地,但由于前线局势“一片大好”,希特勒再次选择了拖延。
1942年10月,李少将回国向张学良汇报东线局势和军援状况。事后,李少将向张学良提交了正式报告,鉴于东线这个“无底洞”不是北华一己之力就能填满的,不能为军援德国而在占用大批远洋运力的同时又耽误国内转产新式坦克,强烈建议在乌克兰建立生产以T-34底盘为基础的全履带式突击炮的工厂。张学良立刻批复,同意该方案并指示李少将:在辽方职权范围内,做好一切在乌克兰境内的生产准备工作,北华本土会全力配合。
1942年11月,土耳其海峡之战正酣,返回东线的李少将中途接到观察小亚细亚战局的新命令,顺带考察土耳其海峡预计通行状况,为未来的运输腾出空间。
1943年1月,德军南线战局愈发崩坏,焦头烂额的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想到了“搁置已久”的北华备忘录。在东普鲁士腊斯登堡的“狼穴”,希特勒亲自召见了李少将,向他为几个月前的怠惰致歉并表示,疲敝的东线德军急缺装甲车辆,极其需要北华的援助,德方将会全力配合北华的建厂方案。李少将趁机建议让赋闲已久的古德里安重建东线德军的装甲部队,希特勒表示首肯,并说他本人“早有此意”。
1943年2月,李少将赶赴柏林与新任德军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和帝国军备部长施佩尔商讨新式突击炮的归属,古德里安强烈要求新突击炮归属装甲兵管辖(古德里安是个老滑头,更是权欲心很强的人,争权夺利不是什么奇怪事),李少将看透了这一点,针锋相对地反驳,指出:经过东线的磨砺,突击炮部队已锻炼出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组员,而装甲兵不能吞并隶属炮兵的突击炮组员,硬要虎口夺食只会两败俱伤,对战争大局有害无益。施佩尔打圆场,认为国内的Ⅲ号突击炮生产线全部转产黑豹坦克,同时Ⅳ号坦克生产线继续运转,坦克供应只会更多,不会减少,新式突击炮归炮兵管辖也没用关系。至此做出了决定,乌克兰生产的突击炮归炮兵。
李少将这么做当然是有底气的,一来,乌克兰的军工业由北华首倡,又是囊括在北华援德的方案内,德方自然不能过度干涉,二来,该举动为突击炮部队保证了优质装备的供应,不会出现原先历史上本应作为新式突击炮的“费迪南德”、“猎豹”、“猎虎”、Ⅳ号坦歼、“追猎者”全被古德里安弄到了装甲兵辖下,以至于突击炮部队只有Ⅲ号突击炮可用的窘境。长缨在手才能缚住苍龙,古德里安此举极大地危害了东线作战能力,因为突击炮部队的熟练组员本应有比Ⅲ号突击炮更好的装备,但没有,而装甲兵操作无炮塔车辆怎么可能有突击炮组员老练?发挥不出装备的最大效能,反而有利于苏军和盟军。
在文中故事里就不会了,有了比Ⅲ号突击炮更强的75-34式,德军突击炮部队如虎添翼,也不会损害德军装甲师的战斗力,因为德国本土军工业在施佩尔大力整顿下,又有更改Ⅲ号突击炮生产线的充足底气,坦克产量只会比历史上更多。
这下皆大欢喜,三赢,乌克兰恢复了坦克底盘的生产能力,整合了辽德最实用的军工技术后,加上苏联的军工遗产,诞生了战后举世闻名的坦克工业体系。德国方面,东线德军得到了近在咫尺的稳定突击炮供应,为摇摇欲坠的前线注入了珍贵可持续的装甲支援,同时为国内坦克生产调整赢得宝贵时间。北华甩掉了豺式坦克生产的包袱,节省了大量远洋运力,为豹式、虎式和新式轻型坦克的改进和生产腾出了宝贵资源。怎么看都是三赢的状态,苦的只是俄国人,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本书中正进行中的第三次夏威夷海战并非单纯的一场军事战役,它与在1942年底、1943年初的日本反叛北华、美苏日同盟在远东强力反击北华、北华下场参加苏联战争、北华的内部叛乱等很多大事是息息相关的,本书已写了800万字以上,摊子铺得实在太大了,慢工才能出细活,我需要好好地整理和梳理,所以,特地请假一小段时间,敬请得到理解,谢谢你们。】
下一章

共和国长子1929

共和国长子1929
飞星骑士2020
详情
返回首页
自动追订
加入书架
返回书架
加入书架
A-
A+
上一章
第1309节 北华在1943年的对德军援计划(免费章节)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