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局势发展简述
0条章评
民国时期中国局势发展简述
真心建议读者朋友们最好稍微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全文3400多字。
民国时期中国局势变化非常错综复杂,进行简述的话,是这样的: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摇摇欲坠,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力量并不强大,还不足以推翻清朝,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则实力雄厚——北洋集团是清政府内部的汉人军政势力集团,发源于李鸿章当年创建的淮军——袁世凯见清朝的覆灭已是历史大势所趋,所以他没有忠于清政府扑灭革命党,而是联合革命党推翻了清政府,同时又威逼革命党交出大总统权位,成立了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客观上讲,在推翻清朝这件大事上,袁世凯对国家和民族是有功的,他在历史的三岔口选择了正确的道路。都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但没有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的反水,光靠孙中山是难以真正推翻清朝的。
清朝覆灭、民国诞生后,北洋政府控制着中国大半地区,革命党暂居于南方的广东一带,并且南方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军阀,比如桂系、粤系、滇系、黔系、川系等,互相连年混战不休,西北地区和蒙疆藏地区同样出现很多军阀和独立势力,并有国外势力暗中渗透和操控,但华北、东北、东南、华中等地一直处于北洋政府控制下。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分裂成三大军阀派系,分别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关外东北崛起的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皖系和直阀都是北洋集团嫡系,奉系是北洋集团的旁系,因为段祺瑞和冯国璋从一开始就追随袁世凯了,是北洋集团的元老功勋,张作霖是单独在东北拼搏发家,中途才加入北洋集团的。
直系的靠山是英美西方列强,皖系和奉系的靠山都是日本。这之后的几年里,关内地区一直是皖系、直系还有南方众军阀互相争夺的战场,奉系则在关外东北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1917年10月,北洋政府和南方革命党爆发战争,皖系和直系也矛盾迭起,张作霖眼见时机成熟,指挥奉系军队第一次跨入山海关参加中原逐鹿。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2月,直系首领冯国璋病逝,曹锟和吴佩孚成为直系的继承者,同年,巴黎和谈消息传来,皖系力主签字,直系坚决反对,奉系坐山观虎斗,随后,著名的“五四运动”爆发,皖系因此而声名狼藉并被日本抛弃。奉系军队第二次入关参加中原逐鹿。
入关的奉系联合直系对皖系发动“直皖战争”,皖系寡不敌众、一败涂地,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奉系和直系瓜分了皖系的地盘,这是奉系第一次把地盘和势力扩到关内地区。
但是,直奉两大军阀很快就因为分赃不均而在1922年4月份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投入12万军队参战,直系投入10万军队迎战,奉军骑兵和炮兵占优势,直军步兵军事素质大大超过奉军,最终,奉军被直军打得落花流水,全面战败,丢失关内所有地盘,重新退回关外。张作霖痛定思痛、卧薪尝胆,开始全面整顿奉军并先后建立了奉军的空军和海军。
1923年,直系首领曹锟因为贿选总统而遭到举国唾骂,直系也因此而名声扫地,并且直系因为对皖系、奉系连续战争胜利而地盘和势力都急剧扩大,从而内部发生分裂,张作霖又联合了南方的孙中山、皖系残余势力等,最终在这一年的9月份,25万兵强马壮的奉军第三次跨入山海关参加中原逐鹿,与直系再次一决雌雄,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此战,奉系大获全胜,报了上次的一箭之仇,直系被打得四分五裂,奉系进入了张作霖时代最鼎盛时期,不但控制了东北、华北、华东等地九个省,还完全掌控了北京政府,成为北洋集团的核心。此时,奉军总计近40万军队,陆海空军规模和工商诸业都位居全国之首,成为全中国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军阀派系,张作霖也被视为“最可能真正统一中国的人物”。
奉系的军事空前强大是以穷兵黩武为代价换来的,加上入关的奉军军纪败坏,使得关内民众纷纷反对奉军。被奉军打败的直系军队分裂成三部,一部分被张作霖在山东收编,混合河北军队组成直鲁联军——河北此时叫直隶,简称直——交由张宗昌、褚玉璞领导,张宗昌被张作霖任命为山东督军后以此为基础在山东大肆招兵扩军,使得直鲁联军很快达到十余万之众,但兵员素质良莠不齐,武器装备落后,战斗力不高;
一部分在直系干将吴佩孚的领导下,在中原地区东山再起;
另一部分在直系另一干将孙传芳的领导下,在东南地区崛起壮大。
张宗昌是依附于张作霖的,吴佩孚和孙传芳则联起手来反击奉系,奉系被打得猝不及防,丢掉了江南的所有地盘。
与此同时,直系军阀另一名将冯玉祥在西北迅猛崛起、割据自立,并也参与混战,奉系著名将领郭松龄又反叛了张作霖,使得奉系陷入最危险的境地。
就在中国北方发生更加错综复杂的全面混战时,在广东发展了十多年的国民党日益强大并发动了北伐,使得北洋政府和北洋各路军阀集体岌岌可危。国民党已铲除广东军阀陈炯明,并拉拢了广西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以两广为根据地,展开了意图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
此时的北洋军阀共有三大派系:奉系的张作霖、直系的吴佩孚、从直系分裂出的孙传芳,除此之外,北方的军阀割据势力还有从直系分裂出的、盘踞西北的冯玉祥和从皖系独立出的、把持山西的阎锡山等。北伐军一路北上,连战连捷,地盘都在关内的吴佩孚(其地盘主要是中原的豫湘鄂冀四省)和孙传芳(其地盘主要是东南的苏浙皖赣闽五省)首当其冲,这两大军阀接连被国民党北伐军摧毁。
就在北伐军节节得胜时,国民政府内部却发生了“宁汉分裂”、“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等事件,孙中山去世后,他的两个继承人蒋介石和汪精卫互相争权,两人分别在南京、武汉各立国民政府。蒋介石被迫下野,国民党和北伐军陷入内讧,北伐被迫中止,这让北洋集团获得了喘息时间。此时,张作霖的奉系还拥有关外东北的辽吉黑热四省以及山东、绥远、察哈尔等地,实力仍是北洋各路军阀之首。
迫于唇亡齿寒的局势,张作霖、张宗昌、吴佩孚、孙传芳等北洋众军阀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正在大举北上的国民党北伐军。由于奉系此时实力最雄厚,张作霖因此而被北洋众军阀头目推举为“盟主”成立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这也是北洋政府最后一届政府。张作霖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统一指挥北洋各路军队对抗国民党北伐军。
蒋介石和汪精卫在争斗了近半年后握手言和,实现“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蒋介石在1928年1月重新成为北伐军总司令,原本被张作霖拉拢的冯玉祥反叛张作霖,宣布“五原誓师”,率领西北军加入北伐军,向来左右逢源、圆滑诡谲的晋军首领阎锡山也见风使舵并在1927初趁火打劫地夺走原属于奉系的绥远省地盘,晋军扩大为晋绥军,然后宣布服从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展开第二次北伐。
北洋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北伐军攻势迅猛,夺取山东后,北伐军全面渡过黄河,这时,北洋集团和奉系军阀背后的日本人坐不住了,日本人万万不愿意看到中国全面统一,也绝不愿意看到东北落入国民政府手里,因此悍然出兵干涉中国内战并制造了“济南惨案”,残酷屠杀北伐军官兵、国民政府官员、济南百姓约一万人,以此恫吓北伐军停止进攻华北和东北。
同时,日本人又给张作霖开出各种苛刻卖国的条件,声称可以帮助北洋政府和奉系继续坐拥中国北方地区,但张作霖没有接受这些卖国的条件,最终于1928年6月4日被关东军一小撮中下级军官谋杀炸死在了皇姑屯。
当前,北伐军已兵临山海关,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拥有30万人,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也拥有30万人,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拥有约15万人,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拥有约20万人,北伐军兵力总数接近百万,声势浩大、士气高昂,但其内部派系林立、同床异梦、各怀鬼胎。
张作霖死后,其长子张学良继位,成为奉系军阀和北洋集团的新领导人。
本书的故事就是从这个历史节点展开的。
如果没有发生“改变”,接下来的历史将是这样:
张学良会在1929年1月1日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国民党在名义上统一中国,接着,蒋介石调头去南方对我党发动围剿战争,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都被击败,但第五次获胜了,我党被迫展开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和东北军一枪不放,抛弃东北,退入关内,东北民众由此进入长达十四年的亡国奴生涯;
1936年12月12日,被蒋介石调去西北围剿红军的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促使国共两党议和停战、枪口对外、联手抗日,但张学良因此而失去权力并被蒋介石软禁了大半辈子,东北军集团随之分崩离析、解体消亡;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获胜;
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蒋介石集团败逃台湾。
如果张学良在继承奉系基业后立刻投奔我党、让东北成为我党的秘密革命根据地和提前二十年成为共和国长子,历史将会怎么样?
下一章

共和国长子1929

共和国长子1929
飞星骑士2020
详情
返回首页
自动追订
加入书架
返回书架
加入书架
A-
A+
上一章
民国时期中国局势发展简述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