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和新书介绍
《民国之我有时空门》结束了。
主要是作者觉得现代时空的剧情无法让读者产生共情,追读的朋友越来越少,所以就用快进方式结束。
这本书,因为每天在赶稿,确实就有些章节写得不好,从而劝退了不少读者。
这些作者是承认的!
但说逻辑问题,也就是第一个毒点带人穿越;第二个毒点时空穿越被公司员工发现及处理方式;第三个毒点现代时空剧情等,从逻辑上来说真没有问题。
第一个毒点,如果没有带人的穿越,新中国想在十年内把基础工业搞起来,想打赢美国是不可能的,就算写到两、三百万字时,依然只能在美国家门口画圈圈,更惨的还没有把日军赶出中国。
这也是双穿门小说最忌讳的地方:挂太大情节容易写崩;挂太小打了十几年,仍与原历史差别不大,援共援了个寂寞!
第二个毒点,一是考虑主角的人性,二是主角也确实需要人帮助在现代时空处理事情打掩护。
第三个毒点,关于现代剧情,如果主角不反过来帮助现代时空,前面他在新时空所做所为以及人设,都会崩塌。
中国再有腐败,再有不公平现象,对祖国我们依然热爱。我们既然不能跑到国外,不能变更国籍,那就黙黙做我们该做的工作。
所以,作者坚持能理解的读者就看,和对弃书的读者也理解的态度,坚持创作到原计划的250万字。
在此就不多说了。
新书《北平之门》原计划8月1日发在息壤上,如果这几天有空,能写出三、五章,构思顺利的话,就于7月15日在息壤发新书,有毒网的朋友可以先养养,应该到10月时就够30万字通过渠道过来。
因为是边更新边构思,所以更新也会慢一些,只能说作者尽力就是了。
新书发表后,希望喜欢这本新书的朋友把月票攒攒(月票可保存三个月),上架后给新书《北平之门》投月票。
…………《北平之门》…………
简介:多年前,看过一本《北平的门》,挺扣人心弦的,可惜太监了,……
第一章为什么是上将李涛?
1949年9月27日,是“北平”这个名子的最后一天,因为明天“北平”将成为“北京”了。
27日傍晚,接替41军北平城内防务不久的公安中央纵队第1师,该师第2团的一名排长带四名战士在追捕一名逃跑的女特务时,出现了意外。
马路中间突然出现了一扇门,这是由淡淡的荧光形成的门状,从这扇门中走出一位年轻人,挡在这名女特务前面。
两人都有一些惊愕,但女特务反应过来后,用右手中的手枪开了一枪把对方打倒,然后也顾不得多想直接跨过这扇在马路中间的门。
等五名公安中央纵队的战士冲过来时,马路中间的门消失了,连同他们想要抓活的女特务也失去踪影,……
地上躺着那位中枪的年轻人,血液正透过衣服泊泊流到马路的石砖上。
看到马路上发生诡异的一切,排长皱起眉头,他暗暗叹了一个口气,指挥四名战士把眼前看似伤势很重的年轻人的伤口包扎起来,然后抬到随后跟来的一辆汽车上,送到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北平陆军医院。
追丢眼前这名重要女特务,排长知道回去汇报时,亲自布置任务的团长也不会相信。
……
公安中央纵队第1师第2团的团长,是抗战时被王震旅长称为“涂猛子”的涂宗德,确实不相信刘拴虎的汇报。
“刘拴虎啊刘拴虎,你刚进城时候因为细心发现地上飞马牌烟头而破了一个大案子,怎么今天就出了这样纰漏?马路上突然出现一扇门,又连人带门消失了?特奶奶的,是见鬼了!”
团侦察排长的刘拴虎显得有些委屈:“团长,真消失了,三班的四名战士也都看见了。”
刘拴虎上次便装巡查时,曾在通往天安门的关键道路上,发现飞马牌香烟的烟头,这是当年新四军在华东生产的高档香烟,侦察员出身的刘拴虎立即警觉起来,或者是猎人天生的感觉。
果然三天后让他抓住抽飞马牌香烟正描绘地图的一名特务。
而且还带出了好大一串!
说起公安中央纵队第1师也真是比较特殊,该师前身是第四野战军47军160师,160师因为上下有一定的战斗经验,又有一批政治觉悟高的骨干,全师绝大多数是东北翻身农民,俘虏成分占比很少(不足4%)。所以,1949年2月被中央军委选为担负保卫党中央及北平市的卫戍任务,并改称为第207师。
9月2日,第207师又改称为公安中央纵队第1师,和以中央警备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师一起,合编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
这就是建国初期的御林军部队。
其中,第1师2团前身是160师的479团,207师的620团。
涂宗德没有再过多批评刘拴虎,而是问道:“受伤的年轻人送那个医院了?”
刘拴虎答道:“北平陆军医院,我还留下两名战士看着。”
涂宗德又问道:“你是怀疑这受伤的年轻人与你们要抓捕的女特务有关?”
刘拴虎如实汇报:“团长,应该没有关系,我们是追几百米后,那扇门和这个年青人才突然出现的,他还被女特务当胸打了一枪,送医院时人已经昏迷。不是怕医院要问情况吗?所以就先留两名战士陪着,毕竟是我们抓特务时,被特务开枪所误伤。”
团长涂宗德也有些无奈,第2团入城后抓到六百余名特务,但在三个团里成绩只排在中间,这次根据情报,在他们团管辖区里发现了一个特务窝点,所以专门派侦察排过去蹲守,就想守株待兔多抓几个特务。
现在没有结果反而弄成一身骚。
还有三天就要举行开国大典了,他们团还有警备任务,看来只能把这个案子移交给北平市公安局。
“你写出一份详细过程报告,然后连人和挡案都移交给北平市公安局。”最后涂宗德叮嘱说道。
公安中央纵队和北平市公安局都隶属军委公安部,在北平城里担负的职责也基本相同。
但公安中央纵队人员比较多,大部分任务是值勤,而且第1师侦察营和第2师侦察营,编成中南海警卫团进驻中南海,负责保卫中央机关的内卫工作。
北平城里除了公安中央纵队和北平市公安局外,还有一个由华北军区步校改编的北平市纠察总队,大家都是各显神通抓特务、抓匪首、抓匪徒。
为什么如此?
就是北平的国民党特务、匪首、匪徒太多了,当初军委公安部刚成立时,根据收集到的情报,北平的国民党特务、匪首、匪徒有多达两万人。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北平解放时人口是两百万人,平均下来一百人中就有一名国民党特务、匪首、匪徒。
为什么中央机关到北平后,先是住城西外的香山,半年后才转到中南海,就是这个原因。
直到9月,快要举起开国大典仪式,在北平市抓获和自首的国民党特务、匪首、匪徒近万人,这才把曾经破坏活动猖獗的国民党特务、匪首、匪徒震慑住。
如果涂宗德团长知道他把什么案子送出去,就体会到什么是追悔莫及,啊,不对,应该是天大的好事擦肩而过!
这第2团在解放黑山,打虎山、山海关、秦皇岛战斗中,都很好完全任务,之后,还直驱天津,在天津打了8天8夜,天津解放后又参加北平的围城。
最后,成了保卫主席、保卫党中央无尚光荣的御林军部队之一。
在公安中央纵队、北平市公安局、北平市纠察总队的努力下,新中国的开国大典顺利于10月1日举行,这一天也成了后来的国庆节。
10月15日,还在香山的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接到指示,是教员让他过去一趟。
后世民众对开国上将李涛非常不熟悉,这是一位最低调的开国上将,也是最没有争议的开国上将。
低调到什么地步呢?
低调到后世所有关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都没有他的身影,因为许多编辑和导演都不知道这位开国上将。
教员是上个月,即9月21日才从香山双清别墅搬到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
李涛走过菊香书屋外面的草坪,进到菊香书屋。门外院子的小草坪是教员特意要留下的,教员说他喜欢带田园风味的环境。
见到李涛进来,教员就先问道:“香山的枫叶红了吗?”
教员上次搬离香山时,枫叶还没有红,所以他总有一些遗憾。
李涛汇报说道:“已经有一半红了。”
后世北京香山红叶节就是从10月15日开始,为期将近一个月。
旁边的伍豪问道:“作战部已经准备好搬家了吗?”
伍豪从1947年接彭老总担任军委总参谋长,一直主持军委工作,再过四天他就卸任总参谋长职务,由徐向前接任,但徐向前一直因病无法到任,由副总参谋长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职务。
不过,作为军委副主席的伍豪在后面这几年,依然主持军委工作,包括整个抗美援朝期间的军委工作。
李涛答道:“这几天就准备要搬,居仁堂已经布置好了。”
这十年来,军委没有设总参谋部,军委作战部事实上是承担总参谋部的工作。
伍豪也有些感叹:“香山环境虽然不错,但入城就不太方便,路又不太好,你们过来后还能省出更多的工作时间。”
伍豪从香山搬到中南海算比较早,因为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即将担任政务院总理的他要接见许多中外人士,曾经有一天从香山往城里过来两次,而这二十公里的路还不算好。
只是教员一直不想入住中南海,担任北京市长的叶剑英动员了多次,直到开国大典前十天才搬过来。
教员对李涛说道:“今天叫你过来有两件事,一是我要去苏联访问的事情,苏方已经有些松动了,你做好准备,可能要整理和起草一些文件;二是中央准备让你兼任军委工程学校校长。”
李涛担任作战部长,执掌中央军委的印鉴,也是军委对外发言人。
1949年4月30日,受中共中央的委托,李涛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的身份发表声明,严厉谴责英国军舰“紫石英号”炮轰解放军的暴行。
所以,教员去苏联访问事宜,涉及文件起草和印鉴使用,需要李涛把相应的工作做好。
但对于新的任命,李涛还是有些不解。
“我觉得让王诤兼任军委工校的校长更好。”李涛建议说道。
王诤现在是作战部副部长兼第三局局长(开国中将),说起来他也真与李涛有缘分。
1930年12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李涛率领红3军7师直捣国民党张辉瓒指挥部,和其它红军部队全歼张辉瓒部所辖2个旅。随后,他又率部在东韶与国民党谭道源部激战,毙国民党团长、团副各1名,歼谭道源师过半,缴获枪4000余支,机枪46挺。
这次反“围剿”,李涛部俘虏几名国民党部队报务员,其中报务员王诤主动加入红军,后来王诤成了中革委无线电学校的首任校长,也就是军委工程学校的前身。
1945年李涛担任作战部长后,王诤是作战部副部长。
伍豪摇摇头说道:“王诤虽然是军委工校的首任校长,但他将要担任军委通信部部长兼电讯工业局局长和政府邮电部副部长,无法抽身了。”
李涛也不推托:“好的,那我就兼任军委工校的校长,下个月开学时我就到张家口安排学校工作。”
这时候,中央军委很多领导人都身兼多职,比如伍豪也是兼多职,以至于后世许多民众都不知道他在整个解放战争三年期间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承担起总参谋部(作战部)工作,配合教员指挥人民解放军进行解放全中国的作战。
而中央军委工程学校也一直隶属军委作战部,李涛也熟悉,只是学校在张家口。
后面,李涛又向教员和伍豪汇报全国军事态势,这也是他这个作战部部长的主要工作。
到下午5时,李涛才离开中南海菊香书屋,返回香山。
李涛离开后,教员与伍豪继续讨论访苏问题。
教员说道:“斯大林对于我党提出安排我去苏联访向的请求,前面已经拒绝了三次,这次虽然有些松动,但也没有直接答应。你判断斯大林是如何考虑的?”
伍豪说道:“虽然在我们新中国建国成立的第二天,也就是10月2日,苏联承认了新中国,但对中共中央提出让你访问苏联,还是找机会推托。我认为斯大林啊,就是不舍得1945年与国民党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教员脸上也显出一些不满:“如果说1947年和1948年我们提出访问请求,苏联人担心我们是上门乞讨而拒绝,还能说得过去。但现在我们党已经打倒国民党、建立人民国家政权,还是不想让我去,这就说明有问题了。”
伍豪说道:“不外乎担心我们要求废弃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重新签订苏联与中国新政府的友好条约,失去既得的利益。”
教员越来越有些不满,他点上一支烟后说道:“国民党政府已经被推翻了,还要保留这样的条约,天下那有这样的道理!”
教员来回走几步后,说道:“只要我能去了苏联,如果他们不答应废弃原来的条约、和我们签署新条约,我就不回来,坚持到他们同意为止,你让政治局其他同志要有思想准备。等斯大林同意后,你再过去具体商谈并签署条约。”
伍豪点点头,说道:“最后可能只有这么一个办法了,但只能让政治局常委知道。”
教员把烟头熄灭后,显得有些落寞,轻叹一口气说道:“新中国一穷二白,还是我们太弱了。”
离开菊香书屋的李涛,不知道教员和伍豪讨论更重要问题。
李涛从香山过来时,除了自己乘坐的吉普车,后面还跟着一辆卡车,上面有一个班的公安中央纵队第1师的战士。
一小一大两辆车刚开出西直门不久,可能是开出去不到五公里,离香山还有十五公里以上的距离时候,从北京城方向,有一辆吉普车加速赶过来,还一边鸣着汽车喇叭。
公路上的尘土卷起来,像似一条黄龙。
见此状况,一小一大两辆车靠路边停了下来,从卡车上跳下一名班长和两名战士,而且车上的战士都做好战斗的准备。
追过来的吉普车在卡车三十米外刹车停下,下来一名军官一路小跑过来,敬礼后拿出证件给三人中的班长看,然后才说他是军委公安部的,是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请李部长到公安部去一趟。
这时公安部战士和军队战士的军装是一样的。
原来杨奇清打电话到香山,知道李涛已经到中南海汇报工作,但也不好直接联系,等知道李涛离开后,已经来不及通知,只好派车追过来通知。
李涛认识杨奇清,当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李涛是中央军委保卫局执行局长,而25岁的杨奇清是红十五军团保卫局局长。
现在担任军委公安部副部长的杨奇清年仅38岁。
建国初期军中许多高级将领多是三十多岁或四十多岁的年龄,而李涛现在的年龄是44岁。
得到李涛同意后,三辆车开始调头,公安部的吉普车在最前面,警卫战士乘坐的大卡车还是开在最后。
到了公安部后,杨奇清给李涛介绍说道:“有一个案子很奇特,是吴烈第1师的战士在执行追捕行动中遇到的。根据他们的报告,是在追捕一名女特务行动中,马路上出现一扇门,从里边走出一名年青人,刚好拦在女特务前面,被女特务一枪击到,女特务冲进这扇门后,连人带门突然消失了。”
李涛问道:“会不会是我们的战士眼花了?”
杨奇清继续说道:“我收到报告后,也亲自去问他们,一位排长和四位战士都异口同声说是突然消失;受伤的这位年轻人当时昏迷了,经抢救后三天才醒过来,他自己还拿出一种药让医生帮助给他注射,说是青霉素,化验后也证实是青霉素,所以经我们同意后,也给他注射了,几天前身体逐渐好转。但问询就没有结果,只说他不是这里人,还说去问询他的战士级别太低。我和吴烈师长去也是一样,但却能说清我和吴烈的来历,你知道我们负责情报和保卫工作的,身份和经历都属于机密。”
李涛说道:“听你一说,确实有些奇怪,不过作战部二局虽然是负责情报工作,但主要是军事作战方面情报,估计帮不上你们多少忙。”
杨奇清说道:“我让公安部战士拿着这人的照片,试着在发生地附近找人询问,真没有人认识他。而且不是我想找你们帮忙,而是这个人想要见你。”
这下子李涛就有一些好奇了:“要见我?我认识吗?”
杨奇清笑着说道:“我估计你不认识他,但可能他会认识你。他说怕你不相信,说了几点资料让转告你:李涛,瑶族,别名有——李开源、李盛才、李毓英、李炽、李湘民、李湘舲。这些名字我是看记录看了好几遍才记下来的,对方可是一口气说出来,还说他知道你三位夫人的名字,不过是属于隐私,就不能转达了。”
李涛听到最后就有点生气了,他的第一位妻子是母亲包办的婚姻,第二位妻子是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突围时带着儿子失踪,一直是他心中的痛。
“好小子,就凭这一点我就见见他,他如果没有一个说法,就算违犯纪律我也要扇他几下。”
说这话时,李涛的国字脸因为生气而有些微微发红。
注:1949年底的军委工程学校是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曹祥仁任校长,1950年3月因曹祥仁调任外交大使(驻保加利亚大使,后任二机部副部长,黑龙江省、浙江省委书记),李涛兼任,因剧情需要提前,特此说明
下一章